四川警察学院与宝兴县灾区实习生同在

⑦参见刘笑敢:《从超越逍遥到足性逍遥之转化》。

同时通过德性话语表述了关于人性和社会政治方面的期望与理想。显而易见的是,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样的吊诡语式中,上德和一般意义上的德殊为不同,所谓上德,即孔德(《老子》第21章)、常德(《老子》第28章)、广德(《老子》第41章)或玄德(《老子》第10、51、65章)的不同表述。

四川警察学院与宝兴县灾区实习生同在

(二)古希腊哲学中的是(存在)自然不同于道家所说的物,因为它终究是不可见的,只能由心眼(柏拉图)来看。(13)有生于无之宇宙论命题的确常见于人类早期思想史。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宇宙(Cosmos)生于混沌(Chaos)。回过头来反思把metaphysics译为形而上学的前理解,就会发现其毕竟不同于《周易》之形而上学,实际上后者更加抽象,这一点井上哲次郎也有所察觉,他后来在继续沿用形而上学译名外,又补充了另外两个译名——纯正哲学和超物理学。我们知道,朴与德(常德、玄德)具有内在联系,它们共同指向了性(本质属性)。

逻各斯(logos)概念十分重要,与道家哲学的道似成对比。道家著作里面的道论与德论,从哲学层面分析,应该归于形而上学。有趣的是,对于这种道德不一的状况,儒家的理解却是王道陵夷、周德衰微。

道之不同于idea或eidos或being的地方亦如此。叶维廉反复指出,道家一开始就对语言便有前瞻性的见解,其无言独化的知识观念和语言策略,触及根源性的一种前瞻精神,最能发挥英文字radical的双重意义,其一是激发根源问题的思索从而打开物物无碍的境界,其二是提供激进前卫的颠覆性的语言策略。如前所述,无的概念及其理论包括从无形(无物、无象等)到无名、无知再到无为等不同层面的理论内容:无形涉及物理学(自然哲学)方面的讨论,从有无之间的张力中思考和把握道的特质应该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方法。甚至可以说道德与仁义之间的张力,恰好反映出儒、道两家思想的不同。

(一)逻各斯和道都有述说的意思,都是指无形的东西,而且都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物(甚至原物,urmaterie)的属性,即摆脱了物理学(自然哲学)的局限性,这是它们二者相同的地方对此可试通过对学术批评史中关于道德之意的疏证和阐释,予以进一步探讨。

四川警察学院与宝兴县灾区实习生同在

古希腊哲学中的logos,兼具言语、原则、规律诸般含义,故不少学者以为老子所谓道,近乎古希腊的逻各斯。无的概念及其理论包括从无形到无名、无知再到无为等不同层面的理论内容:无形涉及物理学(自然哲学)方面的讨论,从有无之间的张力中思考和把握道的特质应该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方法。这也是我们进一步把握中国哲学整体特征的重要基础。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宇宙(Cosmos)生于混沌(Chaos)。

(2)它不是,它必定不是。将逻各斯译作道,此例翻译所包含的前理解意味深长。道不同于是者,也是因为是乃逻辑认识的对象,可以呈现于语言之中——这其实也是西方哲学传统的一个本能信仰,以至于晚近的海德格尔仍然坚辞语言是存在的家。正因为道只能从无的角度予以把握和理解,使得道无所不在、道物无际、体用不二、理事无间达到真正的逻辑自洽,这也奠定了道家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理解本原(道)和现象(物)之间的关系的基础。

我们知道,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延续着主客两分和原子/个人主义思想之传统,其中,理论上最为核心的东西就是基于逻辑主义和知识论的本体论,而对语言有依赖抑或信仰几乎就是西方思想传统的最重要的基础。(14)再比如《梨俱吠陀》之开辟史诗曰: 太初无无,亦复无有。

四川警察学院与宝兴县灾区实习生同在

在道家看来,上德不以一般的德(例如仁义)为德,所以才有真正的德。(《鹖冠子·泰鸿》)可见,黄老学以及其他诸子学术的特色和主旨都多少与道德之意有关。

扬雄曰: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这是不同于巴门尼德的地方。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看来,儒家所谓道德在于仁义而道家所谓道德攘弃仁义。因为老子是历史上从哲学上自觉阐明语言的局限性之第一人,道家哲学因而具有了质疑名言能否阐明究极真理或最高原则(或者实体)的特色。所谓亡就是消逝、看不见的意思。

(41)逻各斯是理性(思想)的表述,也是对事物本质的表达。(一)逻各斯和道都有述说的意思,都是指无形的东西,而且都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物(甚至原物,urmaterie)的属性,即摆脱了物理学(自然哲学)的局限性,这是它们二者相同的地方。

(三)同时,玄德还意味一种不同凡响的政治哲学,抑或一种挣脱了伦理地方性的超道德论(super-moralism),(28)同时也隐含了某种绝对的性善论。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老子》经常以大仁不仁、至仁无亲、上德不德、广德若不足这样独特而吊诡的语式(因为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已使语言外壳发生变形)反复阐明了德(aretē)超越于仁义忠信,后者出于具体的、经验的伦理规范,是封建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之附庸。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儒家向来以仁义诠释道德(秦汉以来趋于固定),而道家反之,执意把仁义剔除于道德之意之外,班固批评说: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

道乃春秋末年以来哲学突破的产物,其性质可以用无来说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道家又名道德家,司马迁《孟子荀卿列传》也隐约提到了道德家这个称谓,⑤看来道德家乃是道家的别称,也许这还是更为准确的说法。更深入的推敲表明,老庄道家之道德之意含义丰富,既包括了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层面展开的道与物、有与无的问题,也体现为涉及政治、社会和伦理等多方面问题的玄德、无为诸理论。(《读南华真经杂说》)焦竑同样认为,老子五千言明道德之意。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从道家形、名相耦的观点看,理念或相似乎可以确当地译为真形,名即相当于理性能力和方式,但是无形无象的、混沌的道却非名理所能探究。

(《老子》第14章) 这里面隐含了一个语言自反性所引起的逻辑矛盾:无名其实也是一种名,只不过它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名,比如说未名就是未名湖、无字碑的名。(43)亚里士多德在探究存在之为存在即存在本身(也就是说on之为on)时,(44)以谓词理论(范畴篇)分析ousia,仍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传统之绪余。

老子提出了以下具体的说法: 道隐无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老庄自然概念独具特色的地方在于,自然不仅是不可改变的(这层意思古希腊语physis也有),而且还是不可名言的,老子不是反复强调了朴终究是无名之朴吗?更进一步讲,自然不能也不应该经由名而得以把握,凡是出现于名之中的东西都是不自然的,因为在人们赋予一个自在之物以名相的那一刹那,其自然就已经被打碎和撕毁了,不再是如其所是意义上的自然了。

同样,作为最普遍的性或性之性,德也没有赋予物什么东西,物性与德之间的联系乃是抽象的自得而已,这也许就是自然出现于老庄哲学的必然性之所在。以此观之,老氏的智慧,可谓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庄子更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点,他说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庄子·齐物论》),来企图论证道是无限的(无畛域)而物是有限的。考严遵《道德指归》的立言宗旨,不外乎上原道德之意,下揆天地之心(卷二),上含道德之意,下得神明之心(卷三),可见在他的理解中,道德之意最为关键也最为重要。

为什么司马谈概括道家思想旨趣没有谈到道德之意?实际上他所议论的道家主要是指道家黄老学,与老庄哲学很不一样。可见,道德及其概念丛中的无、自然、朴、素、无、性、命等皆是形上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道家哲学的核心理论就是形而上学。

比如说,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⑩名或无名兼具语言、政治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我们尤其关注语言层面的问题,即道与言关系脉络中的各种问题。

实际上,无论儒家哲学还是道家哲学,都很少有西方哲学那种本体—现象割而裂之的意味,反而不断地强调理事相即、体用不二、天人合一。显然,关于‘是与‘非是、死与非死的区分对于古代印度的吠陀诵咏者是清晰的。


阅读更多

热门文章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

友情链接: